“奉先所部皆为骑兵,转进如风,可以作为先锋到屠申泽,并派一队部曲进驻鸡鹿塞。”林宁决定让吕布先走,但他得留下一个人,“听说奉先手下高顺擅长训练步卒,我这里正需要这样的人才,不妨让他留下,我有许多问题要请教。”
吕布没想太多,统率飞虎军先一步北上,留下高顺在楚军本部。
奸计得逞,林宁每每趁着急行军停下休息、吃饭的时间和高顺搭话,用心不言而喻。高顺不喝酒,作为武将这点很另类,跟定一个人就是一条道走到黑但他也有自己的思想,林宁所作所为,他都看在眼里,既然吕布现在在林宁手下干活,高顺也顺理成章成了林宁的手下。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人身依附关系分为直属和间接部属,像高顺是吕布的直属部下,效忠吕布,吕布再效忠林宁,形成一条锁链,因此古代造反都牵连一大片,一个有名望的将军很容易把部下变成自己的私人武装吕布可以直接下命令给高顺,林宁不行,得和吕布协调或者招呼一声,理论上林宁当然可以向高顺直接下令,让他干什么干什么,但这样做在别人看来是“越权”,不仅当事人心里不高兴,生出疙瘩,也代表林宁和吕布的关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说实话,林宁对这种一级锁一级的效忠链不满意,如此对人的道德要求变高了,许多人对要效忠的最终对象即皇帝十分模糊,只有眼前的效忠对象很清晰。若上司刻意拉拢,古人讲究“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上司就是谋逆底下人也会追随。举个例子吧,陈公博和汪精卫两个人,要说真正想“曲线救国”的是汪精卫,对日本人很亲近,陈公博则是自诩受了汪精卫很大的恩惠,所以汪精卫让他干什么他都照办。没错,他对汪精卫尽忠了,但他是卖国贼的事实不容抹杀。
“士族门阀,忠君思想……”林宁默默地想,前方的路漫长而曲折,他只能像屈原先生一样上下而求索。
言归正传,林宁对高顺打心眼里喜爱,据王粲英雄记记载: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可见,高顺是三国时代最严格律己的军人。一手练出的陷阵营平时被别人统领,打仗时再交到自己手上,吕布摆明了是不信任高顺,但“亦终无恨意”,这是英雄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愚忠。
吕布兵败被擒,于下邳白门楼殒命,高顺和张辽一起被俘虏,后者投降了,高顺一言不发,曹操犹豫着要不要招降,郭嘉在旁边说:“顺,布之大将,军治严谨,胸怀韬略,举一世不可得,非等闲之职可封赐。公收此人,置诸将何地?不若全齐名义。”于是高顺被杀。
这是对高顺的最高评价,郭嘉看人独到,一开始投奔袁绍,见这个四世三公出身的家伙外强中干,二话不说就弃之而去,毫不客气地评价袁绍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此外,郭嘉还评价过不少人,对刘备的评价和周瑜一样,都认为刘皇叔非池中之物,可以不杀,但得留在身边不放手。所以,郭嘉的眼光林宁信得过,话说回来,郭奉孝现在在哪里?是不是在颍川书院?三国时代人才济济,卧龙凤雏还是小屁孩,郭嘉也没成年,得抽空打听一下,把人才都挖过来,让曹刘孙玩泥巴去。
举一世不可得!
就凭这句评价,林宁也一定要把高顺哄到碗里来,不喝酒不收礼没关系,人都有七情六欲,不信找不到你的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