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章 国库的空虚(2 / 2)明末逆天改命,守我汉人河山首页

吴承恩低下头,他知道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陛下,国库空虚,非一日之寒。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开源节流。”

崇祯皇帝的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他知道吴承恩说得对。“开源节流...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他回到书桌前,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首辅黄立极还有施来、张瑞图和李国普几个阁臣名字,这些都是朝中掌握实权的大臣。他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来帮助他解决这个危机。

“吴承恩,传朕的旨意,明日早朝,朕要与众卿商议国库之事。”

明末财政确实是个大问题,明末的办法是加征三饷,三饷是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合称。三饷并不是崇祯一个人的锅,其中辽饷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就开始征收,目的是为了对辽东用兵。三饷有多少呢?如果按照崇祯的意思来执行的话,三饷加起来每亩地不到‘九厘’银子,按明末的粮价折算,尚不足十斤稻谷,这在明末的亩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实在不能算高。

但是政策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通过各级官员雁过拔毛的执行方式,层层盘剥,最后摊到农民头上的超过十倍,成为压垮大明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万历到崇祯,四个皇帝都不知道三饷的危害吗,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官员们的贪污,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们有什么办法吗,其实是没有的,只因这并不是杀几个官员就能解决的,是从上至下的一整套制度都已腐化,杀了这个,补一个上来还是一样的贪,说不定更加过分。

解决的办法只有来一次由内而外的手术,才能根除病灶,但这样的手术代价太大,一个不小心病人就可能死在手术台上,这样的险,哪个皇帝也不敢冒,只能拖一天算一天。

具体到大明来看的话,一方面皇帝们组制难违,没有人敢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去推翻老祖宗定下的组制。一方面皇帝们不够强有力,没有人有朱元璋这样的铁血和威信,加上各方面的大环境,即便有心,也无法执行到位。

既然没办法解决,那只能另辟蹊径,发展商业,等国家缓过来以后,再回过头来解决现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