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 冲奖印象(1 / 2)美利坚顶流首页

会议室。

李普西开始了传统艺能:“校园枪击案还是在热点上,我打算根据这个拍一部电影。”

“这样的焦点事件,天然就有流量基础,我认为这很有搞头!”

“因为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我计划使用纪录片所具有的拍摄手法。”

“采用跟随长镜头、多线叙事,突出了影片的纪实性。”

“从背后拍的跟镜头,会更有代入感,真实还原枪击案前平静的校园生活,暴风雨前的宁静。”

“采用多视角交互的叙事模式,从不同视角呈现了事件发生前后立体的时空情状,反映青春问题......”

李普西简单说了说《大象》的设定。

都是一些理念,剧本是一点也不谈,不怕哈维.韦恩斯坦有什么想法。

李普西也不是真忽悠。

他确实是打算把《大象》当做自己的第二部电影长片。

这电影2003年上映,拍摄只用了20天。

只使用一台摄影机,没有拍摄提纲和剧本,演员大部分是波特兰当地的高中生。

最终获得了第56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制作成本约300万美刀,全球票房成绩1001万美刀。

其中北美地区126万美刀。

这部美利坚电影,有那么一点老家第X代导演‘用国家负面形象去海外拿奖’的味道。

因为这点,也有人说《大象》可能是史上最差的戛纳金棕榈获奖影片。

——这是因为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未来会是小黑美人鱼当道的年代,审美降级,真.一届不如一届......

在各大点评网上,《大象》的评分还不如《失控的校园》等同类题材的电影。

那李普西为什么选它?

好拍,成本小,可以积累经验,进一步巩固导演基本功。

这是第一方面。

另一方面,能用《大象》这个欧洲票房不错的电影,去初步经营欧洲的发行网络。

最后,要是拉上哈维.韦恩斯坦,这胖子成功把《大象》再运营了一些核心奖项出来,那能极大的提高李普西的地位,有助于未来刷奖。

《大象》拍的是老美喜闻乐见的社会问题。

以欧美相爱相杀的尿性,再加上死胖子的能力,李普西觉得机会还是很大的。

18岁导演,戛纳金棕榈加身。

老美媒体绝对会大吹特吹。

李普西的格调这就刷出来了,第一印象直接拉满。

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冲奖,第一印象都很重要。

各个电影奖是评委们选出来的。

评委也是人。

他们对一个导演的第一印象,决定了这个人之后拿奖会不会顺利。

这里面最好的例子就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一部《泰坦尼克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直接火遍全球。

小李子年少轻狂得意忘形,把学院派的老爷子们那边的恶感拉满,之后品尝到了苦果。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快把自己颜值给毁了,把那批学院派老头子给熬的差不多了,才终于拿到了小金人。

在导演里也有不少人深受印象分的苦。

例如演《荒野大镖客》后面又转行导演的‘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以及拍《华尔街之狼》和《无间行者》等电影的马丁·斯科塞斯。

这两个世界名导勉强算是同一时代,但奥斯卡就是喜欢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1993年就给了‘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奥斯卡最佳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