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受震撼!
但他却有些听不懂……
对他而言,要理解一个新鲜词汇,特别是一个名词,还是有些困难。
不过大致的意思他已经懂了。
元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需登高一呼,从者云集,这就是陆子秋所说的土壤。
而在这样的土壤孕育下,势必会出现一个、两个甚至三个朱元璋这样的人。
只不过,是他朱元璋走到了最后而已!
而此时陆子秋依旧在讲着,尽管朱元璋的脑子已经有点应接不暇,但这种时候,多听一点是一点啊!
万一要是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内容,朱元璋可能后半生都会后悔!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但凡漏一点,后面的就听不懂了……
陆子秋站在台,意气风发,侃侃而谈:“在造反这件事,洪武大帝算是一个正面的例子。”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反例。”
“常言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你来说说,这是为什么?”
朱元璋大脑飞速运转,开始绞尽脑汁的思考。
“是……能力问题?”
“区区秀才,在学问自然比不得进士高,本身就是当官都不够格的读书人。”
“而且这些读书人大多贪婪成性,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捞钱,又怎么会去想造反的事情呢?”
朱元璋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这些问题。
只是根据他以往的经历,来推测可能的原因。
因为他小时候被贪官污吏给迫害,所以他就认为这些当官的没一个好东西,只想着捞钱,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
“你还是没能理解我的意思。”
陆子秋摇了摇头,继续讲解道:“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历史大势,便必须要抛开个人的身份,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在他们身找到共性!”
“为什么秀才造反难成?因为他们大多都是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便是所谓的寒门子弟,家中也大多有一定家产。”
“不然根本无法支撑起他们脱产读书。”
“而且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秀才这个身份,也算是他们的财产!”
“但秀才这一身份,无疑是依托于朝廷而来的,只有朝廷在,他们的身份才会有价值!”
“让他们去造反,不是等于在自己身割肉吗?”
朱元璋顿时恍然大悟!
是因为他们有家产,有在这个体系下难以割舍的东西存在,所以他们不敢造反,也不能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