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记者的朋友(1 / 2)胡公案首页

“少爷,账目对好了。”

胡劲松走进餐厅,怀抱着厚厚的一摞账本。他向胡树人汇报,对方却没有回应,也没有动筷,反而聚精会神地盯着贝蒂,后者正拿着笔在一张纸上写着什么。

看到这一幕,胡劲松有些疑惑,不过他也没有多嘴,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等待着。

贝蒂运笔如飞,很快便整理得七七八八了。伊回顾了一下自己列的一长串清单,忽然意识到自己有些得意忘形——即便是在美国,这些画具也价格不菲。

“胡,我写得太多了……”贝蒂有些不好意思,小声说道,“要不我去掉一部分,只留下常用的几种罢。”

“没事的。”胡树人摇摇头,从贝蒂手中拿过清单折好放进兜里,对贝蒂道,“你等我消息便是。”

“真的?”

见他没有拒绝,贝蒂心中的大石头顿时落了地。伊兴奋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一把搂住胡树人的脖子,开心地说道:“太好了!胡,要是没有你,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哩!”

言罢,伊便习惯性地在胡树人脸上吻了一下。

正在一旁候着的胡劲松看到这一幕,登时惊得目瞪口呆,怀里的账本掉了一地,他却毫无察觉。这倒不能怪他,贝蒂的行为在美国虽然很常见,但到了上海这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地方就显得十分伤风败俗。

与此同时,刘牧原正巧来餐厅找胡树人,也瞧了个正着,他立刻用手遮住眼睛,急急忙忙地转过身去,大声说道:“老爷,我没看见,什么都没看见!”

胡树人涨红了脸,只觉无地自容,轻轻推开贝蒂,含混地说道:“贝蒂,别这样,美国那一套在这里不合适……”

“可是,咱们从前不是经常这样吗?”贝蒂不明所以,有些委屈地说道。

叹了口气,胡树人整理了一下措辞,语重心长地对贝蒂说道:“此一时彼一时,以前是在美国,如今我们在中国,两国的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很多你在那边习以为常的事情到了这边都得改一改,不然若是被外人瞧见了,难免误会我们的关系,在背后指指点点。”

“明明就是怕那个唱戏的看到……”贝蒂闻言点了点头,心情却是郁闷不已,撅着小嘴嘀咕了一句。

胡树人还没从方才的震惊当中缓过神来,贝蒂的自言自语也没听分明,于是疑惑地问道:“贝蒂,你刚刚说什么?”

“没什么。”贝蒂摇摇头道,“我只是说,你回到中国以后变化很大。”

“这倒是……”胡树人尴尬地笑了笑,“我当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且第一次接触到跟中国截然不同的外国文化,心里充满了好奇,加之要入乡随俗,所以言谈举止不拘小节。然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中国人,很多习惯和观念是刻入骨子里的,永远不会改变。”

贝蒂知道胡树人说的是大实话,两人既不同文,亦不同种,而他之所以接纳自己住进胡公馆,八成也只是为了报答当年借住的恩情罢了。

想到这里,贝蒂不禁怅然若失。

“我吃饱了。”伊说着站起身来,径直走出餐厅,回到了二楼的卧室。

目送贝蒂离开,胡劲松注意到伊的情绪有些失落,便疑惑地向胡树人问道:“少爷,贝蒂小姐这是怎么了?”

“没什么。”

胡劲松不懂中文,胡树人也不打算翻译给他听,只是淡淡地反问道:“松叔,账目理完了?”

“理完了。”胡劲松从小看着胡树人长起来的,自家少爷的性子他是再清楚不过了,见对方岔开话题,也就不再追问下去,转而问道,“少爷,您要不要过目一下?”

“不必了。”胡树人摆了摆手,站起身来,“我吃饱了,让赵妈把饭菜收拾下去罢。”

看到他碗里的米饭还剩一半多,胡劲松摇了摇头,转身到厨房喊赵妈去了。

胡树人离开厨房,刘牧原紧随其后,二人来到客厅。

坐到沙发上,胡树人一言不发,拿起新闻报翻开继续读了起来。刘牧原在后面站了一会儿,感觉这种气氛实在有些诡异,便轻咳一声,对胡树人说道:“老爷,最近巡捕房都没有来找您哩。”

“许是因为没有案子罢。”胡树人头也不抬地说道。

“这倒奇了,”刘牧原纳罕地说道,“难道那些歹徒也怕冷吗?都躲在家里不出来了?”

“有什么可奇怪的,我看你就是在胡思乱想。”胡树人将手中的报纸卷起来,抬手在刘牧原的脑袋上轻轻地敲了一下,没好气儿地说道,“人家都盼着平平安安,哪有你这样盼着出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