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记得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一个小镇上都曾经有一家打铁的作坊。我还记得那些风箱和炉子,还有用锤子凿打的声音。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作坊不见了。
整个操作过程尽可能地不用刃器,因为那样会将纤维割断。但是,在剥皮之前还有一道工序,就是要先把树从中间刨开树是空心的,然后展平,这样一来皮就容易剥了。遇到节子多的情况,皮也不太好剥,所以,在它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经常修剪枝条。
这只是刚做完了第一道工序,下边还有21道呢。
剥下的皮把它卷起来,晒干。树皮一经晒过以后颜色会变得很不好看。
每年我们差不多都要剥7贯每贯约375公斤重的树皮,27公斤左右吧,好的树要15棵。
伐倒的树也不会有丝毫的浪费。除了剥下的皮是作为“椴木织”的材料以外,那不能用的部分可以当柴薪来烧,中间其余的木头是冬天取暖的好材料。
另外,现在有些工业实验厂还用那样的木料来雕些装饰品木刻,也有的用它来做杯垫,因为竖着切成圆片儿正好是杯垫的形状。
这些程序都要在梅雨期结束前后完成,等到雨季一过就要开始晾晒了。所以,这个季节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天气预报,雨季结束前的两星期是关键。
纺丝是女人一生的工作
男人们做完了上面说的几道程序以后,剩下的就都是女人们的事儿了。
剥下来的皮放进铁桶里,再放上树灰就烧起火来煮。最好是用栎树或者山毛样树烧成的灰,但是,也可以用椴树的,因为椴树在冬天用来做取暖的木材,所以,它的灰也可以用来煮皮。树皮经过这么一煮就会变软,再经过用手搓揉,它会分解出几十张的皮,就像是树的年轮一样一层一层的。然后再把这几十张的皮一张张地剥开。
下一步是把这些剥开来的皮泡在米糠里。这大概是古人的智慧,用米糠一泡,用灰煮过的皮在恢复其原色的基础上,还能使米糠的颜色有所体现,出来的皮会更漂亮、更有光泽。
米糠呀树灰都是利用自家现有的东西。过去的人真是有智慧。“椴木织”的过程从头到尾都不需要买任何材料,用的都是自家现有的,现在还是那样。
用米糠浸泡这一程序跟温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9月是最合适的季节。
经树灰煮过的皮已经不是硬邦邦的板状了,所以,就竖着来撕它们的纤维。然后是浸泡,再晒干。
往下就是我的工作了。要先拉丝。拉丝的时候皮一定要保持在湿润的状态下。
宽度在三毫米左右。工具就是自己的指甲。这样一条条地撕拉下来。这样长的丝叫竖丝,它的长度跟树的长度是相同的。所以树养育得好丝也就会很直、很长。把拉好的丝捆成一束一束地就要晒了。晒好后再用水泡,泡后再晒。椴树皮的丝线就是经过这样的泡了晒、晒了泡的过程颜色才会越来越漂亮。而且,用它织出来的帽子、鱼网也才会结实耐用。
纺线,就是把拉下来的丝纺成一根整线。织出60米长的布至少需要2万米长的线才够。纺线的时候不能用系来连接,因为那样的话,一上机织布对织出来的布上会出现疙疙瘩瘩的结。所以,在连接的时候要捻着结。在接头的地方,上一根的线头儿如果很细,那么。就把细的一头儿撕开,夹在下一根线头儿里,下一根线的线头儿也劈开,交叉着左一夹右一夹,再用手捻捻就算捻到一起了。接头儿的地方既要让它结实,又不能出现粗细不均,否则,织出来的成品就不美观了。所以,看似简单,真正做起来还要有一段适应的时间呢。这样的活儿一般都是老奶奶们做的,她们会边聊着天,边凭着手的感觉就把线搓上了。冬天,也会一家子围坐在暖炉边上搓。
我们那里,到了冬季,也就是从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全村的女人们都在搓线。
到邻家去喝茶聊天也要带上手里搓着的线。
总之,这个活儿就是要时间。老奶奶们从早上一起床到晚上睡觉为止,一天都在那儿盘着腿不停地搓。其实搓线也是锻炼手指关节最好的运动。所以,我们关川村就没有一个半身不遂的病人。
搓好的线团儿差不多有一只手能握住那么大,要搓18个这样的线团儿才够2万米长。
线团的形状有点儿像烟台梨吧。这是为了能让线团儿站立得住才绕成下大上小的形状的。绕线团儿也得让线在湿润的状态下进行。线团儿绕好后还要再捻一遍,是为了织布的时候好织。捻的时候,把线团儿放在捻线机上,捻线机是由一个大圈和一个小圈组成的,线在两个圈当中来回转几圈就捻均匀了。
捻过以后,把它们缠在麻秆儿上,我们用的麻秆儿是芒麻的茎。
在秆儿心插上一根铁棍,但要让铁棒的粗细正好是插在麻秆儿心里掉不下来。
捻线是第14道工序,一圈一圈地捻,得捻几百圈才行。
用捻线的次数来分竖线和横线。捻的次数多的用做竖线,横线捻上几圈就可以了。这样的活儿在过去都是集体共同操作的。说好今天在谁家,那么,就去五六个人到那家里去捻。
线捻好了以后,就该往织机上架了。也就是把线分别架在横线和竖线的框子里。
整理一下就可以开始织了。
“椴木织”跟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跟农耕期忙闲的衔接也很恰当。这也是“椴木织”能延续至今的一个理由吧。
每年的4月,当冰雪融化了以后,就是采第一茬山野菜的时候。采完了农耕也该开始了。等种完了田,第二茬山野菜,像槭菜、竹笋这样的又可以采了,这个也完了以后,就该到了砍伐椴树的时候了。伐了树,剥了皮,就到了盛夏时节,休息一段时间以后,一进入9月就可以煮树皮了。接下来,等割完了稻子,女人们就该真正开始“椴木织”的作业了。
现在,为了来观光的游客,我们的“椴木织中心”一年都在不停地织呀、捻呀,进行着一系列的加工作业。
托大家的福,“椴木织”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长,这是既难得又值得高兴的事,但是,目前的生产量却跟不上。这是一个难办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继承人。
过去,嫁到关川来的新媳妇,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学会这门手艺,否则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她们都很认真也很用心地学,当然也吃了不少苦。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是时代不同了,绝不会做委屈自己的事。继承人的问题也许就出在这里吧。
“椴木织”是我们关川的骄傲,它能让各年龄层的人都能找到用武之地。已经延续了这么多年的工艺,真想让它作为村子的一种代表工艺再延续得更长远。
柳编手艺人田中荣一丸冈正子1934年3月7日1923年3月13日生
盐野米松:有一种装行李用的柳条包,就是在旅行或搬家的时候把衣服等日用品装进去,然后用绳子捆好,或搬运或邮寄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有比柳条包小很多的被用做饭盒的小柳条包。现在这些东西都看不到了,因为它们都被别的材料所替代了。
技术是因为有用才能保留得住,也才能流传下去。
具有制作柳条包和旅行包技术的人倒是还有,但是,现在没有人用这种东西了,所以他们也就拿不到订货了。又因为没有人制作这种东西了,所以,也就没有人再卖为生产它的原材料了。杞柳工艺的材料是一种叫做行李柳学名salixhriganagikiura的植物,它曾经是在日本的各地都能找到的植物。材料很多的时候,可以从那众多的材料当中挑选出最好的,然后来编出最好的物件。在博物馆的展室里,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做工精细的作品,虽然已经历了很长的岁月磨难,但还是那么漂亮。这样的东西并不是因时代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尤其是手工艺,倒是相反的情况更多。
日常生活用品的销量是靠着消费者来维持的。如果有一个地方的齿轮脱了轨,那它就像是陷进了不能自拔的沼泽地,并且会慢慢消失掉。
技术好的手艺人皆年事已高,但他们还在为保存这门手艺而倾注心力。杞柳工艺就是这样。编制花笼,还有买东西用的筐,只是作为一种土特产或工艺品,要让它再辉煌一朝恐怕不那么容易了。
这种柳条包的产地在兵库县丰冈市的附近。由于流注日本海的元山江经常泛滥,使这一带的生态环境很适合柳的生长。于是,那里一片片种的都是柳。现在,种植还在继续着。丰冈有一个“杞柳制品协同组合”,在那里生产一些供观光用的土特产和工艺品。田中荣一是“协同组合”的理事长。同时,他自己还有一个专门收藏柳编物的博物馆。
他给我们讲关于柳树的年代推移,讲他们栽培柳树的经验和杞柳工艺的特征。
丸冈正子给我们演示了编制小柳条饭盒的过程。这种由麻丝跟柳条的组合而编成的盒子有着不可思议的外形。
田中荣一口述:
我居住的兵库县丰冈市但马镇是一个地处山中的小镇。“但马”的方言发音跟“谷间”的发音差不多,正好体现了我们那里的地理特点,周围满视野都是山。志贺直哉日本近代著名的家译者注那篇闻名的在城崎之上中出现的城崎温泉就在我们那儿附近,还有一条注入日本海的元山江从镇上流过。
这条江在过去经常泛滥、发洪水,有时还会一连多日呈现出一片广阔的湖泊状,稻子都会因此烂掉。尽管是这样的地方,但杞柳却能顽强地生存,而且长得很好。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了杞柳的编制工艺吧。
我们带来了编柳条包的原材料柳。本想给你们看看的,可是它们已经干枯了笑。杞柳的种类有700多。今天带来的这种是叫做行李柳的专门用来编笼子呀筐一类东西的柳。
在我们当地会把柳分成大叶、中叶和细叶三种,根据它们的大小不同而决定了用途也木同。
过去,全日本各地的柳材都集中到我们丰冈地区,那数量有三十七八万公斤之多。那时候,编得最多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柳条行李筐。大正年间1911一1925年
叫“大正筐”,在当时很盛行的。过了不久,新开发了用人造纤维制造的“纤维包”,现在,我们那里已经从行李的“筐镇”变成了“包镇”。另外,比如把筐都编成手包的形状或是购物篮子,总之,给予老式的筐以新的变化,以使它能保留下来。
这就是我们那里的现状吧。在我们“杞柳制品协同组合”挂名登记的有百十来人,但实际上真正技术好的工艺师却并不多。甚至少得有数。
这些工艺师们大多都到了丸冈这样的年纪了。我们的柳艺在被认定为传统工艺以后,我们也开始把培养继承人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来抓,现在,有不少三四十岁左右的家庭主妇都说想学学看,人数挺多,她们还真努力用心地学呢。
但是,这种柳艺作为职业又怎么样呢?当然以前是能靠它吃饱肚子了,可现在,在跟国外的进口商品竞争当中,就不好说了。
我们那里的杞柳工艺据说是在1552年前后开始的。当时是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的。丰臣秀吉平定全国以后,就在丰冈建立了自己的城池,这项产业也就从那时开始了。
过去曾经把“杞柳”称做“骨柳”,到了近代,日本有了法律,同时又有了“协同组合法”,从这个时期开始一些学者就研究来研究去这种东西的叫法,最后决定把“骨柳”叫“杞柳”了。现在要查“杞柳”的语源,会发现“行李柳”在有的地方就被写成“杞柳”。过去,每当战争的时候,丰冈就会承接很多制作大行李筐、将校用的行李筐和各种军用行李筐的任务,这样的东西在当时都是作为特需品来生产的。包括西南战争1877年日清战争1894年和日德战争1914年时,这种行李筐都是很畅销的东西。据说还出现过抢购的现象,但现在,这种大筐类的东西已经基本上不生产了。
最高级的是土佐柳
我们编制柳艺用的柳是种植在田地里的,它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到了秋天叶子都落了以后,把它们收割起来,系成一捆一捆地立在田圃里,经过了一个冬季,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再把它们两三根一组地插在地里,过不了多久它还会生出根来呢,随之新芽也跟着长出来了。这时,树液开始活跃地穿行于皮和茎之间,所以,皮剥起来就很容易,而且也只有这个时候皮才是最容易剥的。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要么茎秆中的养分流失殆尽,茎秆变得很轻要么就是时候太早,皮剥不下来。这剥皮的时机真是短如一瞬。
把剥了皮的柳茎放在江水中洗去附着在上面的粘液,在荫凉的地方晒干,一定要晒得干透了才行。等一过了伏天就可以拿出来用了。如果用刚刚割下的柳茎来编东西的话,那么,过不了多久编好的物件上就会出现缝隙,所以,在准备原材料的阶段,这些也都要预想进去。并且,在栽培阶段,当柳长出新芽的时候,要将所有多余的新芽全都去掉,只留一根最直最好的,这样柳才能长得好。
但是,由于长时间以来已没有人愿意出高价钱购买原材料了,原材料随之越来越少,现在从事柳编的人只有靠自己种植原材料来供自己编制之用了。
在原材料中当属用土佐高知县柳编出的东西最好。土佐柳是种植在土佐的“四万十川”位于日本四国南部的著名大河,在日本被称为最后的清流译者注沿岸的。过去,还在从全国各地收集材料的年代里,那里寄过来的柳都是剥得白白净净,按照长短不同的规格整整齐齐地分开的。那时候,像火车站、邮局这样的地方到处摆放的都是装行李用的柳条包,堆积如山。
下面我该说说编制的方法了。
编的时候,麻丝和柳是交叉着编的,不习惯的人很容易走形或起波。听那些编大柳条包的人说,开始编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地把柳条挑到上边来,所以编出的东西就不平,慢慢地习惯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柳条是要向下按的,而且需要用力让柳条排得齐,这样编出来就不会起波了。
柳编不像竹编那样,它不是按竖横顺序来编的。编柳条饭盒时,是柳为竖,麻丝为横来编的。在我们看来藤编比柳编容易,就是因为一条藤拿来以后用不着对其部位进行分配就可以编了。可是,柳就不是这样。同一根柳,你可以根据它的粗细不同,粗的那段用来编行李箱,细的那段则用来编饭盒。这样一来,一根柳就能在两种物件上被活用。在所有产柳的地方,都会有只用细的部分,也会有只用粗的部分的业者,他们在编制物件的同时,也因这样的分工而使整个地域的原料得到了良好的利用。
过去,在全日本的各地都有柳田,可是现在恐怕也就剩五六十公亩了吧,至多也超不过一公顷。
但,这已经足够满足生产需求了。现在,藤编比柳编更受欢迎,而且,藤编在材料处理上也比柳编省事,编的物件还可以自由发挥,所以需求量比较大。
柳编,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因为柳里边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令虫子敬而远之,所以,用柳条包来装衣服用不着担心里面的衣服会被虫子啄食。
用柳条盒做泡饭
柳编还有一个特点,它在被水浸过以后会变软,干了以后又会变硬。比如:用它盛饭时,饭里的水分会将柳条泡大并增强柳条间的密度,甚至能密到看不见缝隙。
用它来吃泡饭都不会漏下水来。
过去,信使们都是用它来装上信或文件运来运去的。遇到下雨的时候,雨水虽然淋湿了柳条包,但是绝对弄不湿里边的文件,就是因为柳条包有遇水膨胀的特性。
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试一试。从前,早上离开家外出干农活的时候,要把用柳条编的饭盒装满饭,而且连盒盖都塞得满满的,上下之间夹些腌梅子呀咸鱼一类的东西当菜。吃的时候先吃盖子上的,因为上边的吃完了就可以盖上盖了。干活干到下午肚子饿了再吃盒子里的。吃不了的,等晚上回到家,孩子们会扑上来抢着吃的。用柳条盒装饭既保湿又保温,一举两得。而且饭还不会粘在盒壁上,总是那么干爽。
所以,现在我们去钓鱼或是去登山的时候还会用它来带饭。
使用的时间一长,盒子上会附着些东西把缝隙塞住。但,这跟米饭里的水分使柳条膨胀并使缝隙消失是两回事。从前好像在中国还曾经有过用柳条编的花瓶,就是装上水插上花吊起来观赏的。
柳编就是这样不但不漏水而且还有弹力。
过去,有人调动工作啦、学生们去修学旅行啦,这样的时候都是把衣服用具装在柳条包里来搬运的。住在二楼上的人有时还会把行李从二楼就扔下来了。但是,即便是那样柳条包也不会被摔烂。
柳条包的编制过程看上去会让人觉得由机器来编似乎也可以。而事实上,大正年间就曾有过一个时期将柳编包上的麻丝换成了钢琴上的钢丝。现在,柳编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也在考虑是不是再恢复那种机器生产,但是毕竟由机器制造出来的和手工编出来的感觉不一样,况且,不同的手艺人编出来的作品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有的人擅长用粗柳,有的人擅长用细柳,他们会把自己的个性充分地体现在柳编上。
在我们当地有编制经验的、年纪跟我不相上下的还有几十人。但是,工艺高超的名将也就二三个人吧。
其中的一位就是丸冈女士,下面请她再给你们讲讲吧。
丸冈正子口述:
我是丸冈。可称不上是什么名将,只不过是在从前利用干农活的空闲自己学会了而已。我做姑娘的时候,柳编是大家都要学的一门手艺。我今年都已经72岁了,从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很熟悉柳这东西了,我是属于看样学样,久而自通的那一类。
而且,那时农田也有闲余,我们就自己种柳,然后想编什么就编什么。
我先给你们说明一下柳编的顺序。
编柳条包时用的板子工作台,样子是很普通的,但是这一张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它可能是用松树做的。这里还有引线和引弓是用竹子做的。在竹子上绷两根丝线,把柳条往上插着编起来就是了。
在编的过程中,要用一根竹片来压着正编著的物件,竹片的一头伸到人坐的坐垫子下面,用另一头来压住物件。这样两只手就可以自由地运用了。
编柳条饭盒要用模子,根据所需饭盒的大小,模子的形状也有好几种。柳条饭盒跟普通的柳条包不一样,是用筷子来成型的。
开始编的时候先在弓上绷两根麻丝,这两根麻丝的位置正好是饭盒的正中央,所以要用比其他的丝粗一倍的。
把卷着麻丝的竹圈吊在伸手够得着的地方,这样一边拉过丝一边编就很省事了。
但丝一定要保持湿润。
但凡能编柳条包的人一般是什么样的物件都能编得上来,惟有这饭盒有点儿与众不同。过去,姑娘在出嫁前都要把它的编法学会才行。
具体编的时候,刚才我不是先在弓上绷好了两根丝麻吗?就在这两根丝中间交叉着将柳条编进去。粗细要均匀,柳条编完了,再来上一排丝,这么重复地编下去就行了。